亚太地区的军事技术竞争正在不断加剧,而中国空军在第六代战斗机领域的进展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。
2024年12月26日,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研发的歼-36技术验证机在四川成都成功完成首飞。这架编号为36011的飞机采用了独特的三发动机配置和飞翼布局,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第五代战斗机到第六代战斗机的飞跃。与此同时,沈阳飞机工业集团也在进行类似项目的研发,形成了两家公司并行发展的格局。
相比之下,日本的航空自研项目进展较为缓慢。X-2验证机早在2016年就已首飞,但由于风洞设施不足以及材料技术的短板,导致其未能在2018年后继续推进,试飞仅进行32次便宣告终止。日本因此转向采购美国的F-35战斗机,尽管其本土组装版本的单价高达9400万美元,比进口版本贵了35%,也暴露了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和局限性。美国的第六代战斗机NGAD项目进展缓慢,预算超支,而中国歼-36的出现,进一步加剧了地区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。
有一位日本军事分析人士对歼-36的三发动机设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,他认为这种设计暴露了中国动力系统的弱点,并指出历史上多发动机布局通常用于临时改装的运输机,而非先进的战斗机。他将这种设计形容为“让人发笑”,认为这并非技术创新,而只是一个权宜之计。
然而,歼-36的开发团队采用了两台涡扇-15改进型主发动机,搭配一台变循环辅助发动机,总推力超过40吨。这种设计针对未来高强度空战的需求来做了优化。研发工作始于2010年代末,团队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上万次气动模拟,一直在优化推力分配算法,确保飞机在超音速飞行状态下能够精确控制,避免因单一发动机推重比不足而导致的机动限制。
与日本X-2采用的单发动机设计相比,推重比只有约0.9,歼-36通过变循环发动机能适应多种飞行速度域的作战需求,提升了燃油效率20%,将航程延长至5000公里以上。2024年首飞数据也证实,歼-36的巡航速度可达到2马赫,这一进步得益于复合材料的应用,特别是碳陶结构的使用,使得机体重量减轻了40%,并且具备了2400摄氏度的耐高温能力。
与传统的第五代战斗机,如歼-20,侧重于平衡动力系统不同,歼-36更看重高速突防任务的能量管理。关于飞翼布局,虽然那位日本分析的人表示其隐身效果有限,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难以生存,但实际上,歼-36的菱形翼身融合设计将雷达反射截面控制在0.001平方米以下,进气道设计位于机腹下方,减少了正面雷达波的暴露,配备了全向相控阵雷达,在隐身状态下能够探测数百公里之外的目标。
从2020年开始,歼-36进入了原型机的组装阶段,研发团队通过大型风洞做验证和调整翼型,优化了气流分布,降低了湍流干扰。与美国B-2轰炸机的隐身技术相似,歼-36在内置武器舱的设计上实现了灵活切换,载弹量达14吨,能够容纳霹雳-17远程导弹。
日本的ATD-X项目虽然模仿了F-22战斗机的设计,但由于缺乏先进的测试设施,气动参数修改反复,最终未能实现内置武器舱的设计。而中国的歼-36从设计到核心部件、涂层材料的使用,均实现了自主研发,形成了全自主的优化。
歼-36的另一个亮点是其集成了人工智能决策系统,能够实时分析战场数据,调整飞行参数,并与无人机群协同作战,超越了F-35的数据链接能力。这一设计并非简单的模仿,而是基于第五代战斗机的经验进行的一次技术跃升,特别强调了多任务适应性,无论是空优作战,还是对地打击任务,都能够高效完成。
那位日本军事分析人士还认为,歼-36是中国展示军事实力的宣传工具,目的是威慑潜在对手,避免实际冲突。他认为,这并非真正的技术验证,而是一次有预谋的行动。然而,中国歼-36项目从概念到首飞仅用了四年时间,相比日本的心神项目长期停滞不前,后者由于预算限制和技术转让问题,进展缓慢。
歼-36与歼-20相比,虽然两者都是多用途平台,但歼-36更侧重于高速隐身打击任务,航程的扩展和载弹量的增加得益于矢量喷管技术的成熟应用,能够在超音速飞行时完成高过载转向。同时,歼-36采用了双座并排座舱设计,飞行员和电子战系统操作员各自专注于不同的任务,从而有效减轻了高强度作战中的作战负荷。
歼-36在热信号抑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,通过一体化喷口设计,降低了飞机的红外特征。在测试中,敌方系统难以锁定歼-36的热信号,超越了以往第五代战斗机的局限性。
中国歼-36项目的全链条自主生产,从发动机到航电系统的自主研发,展现了中国航空工业强大的自立能力。这与日本依赖外部采购的路径形成了鲜明对比,凸显了中国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优势。
在分析那位日本分析人士的观点时,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他忽视了歼-36在多速域适应性方面的优势。三发动机布局并非歼-36的弱点,而是针对第六代空战规则的战略选择。美国B-21也采用了类似的隐身优化技术,而中国歼-36在材料耐热性和人工智能集成方面更先进,推动了空军从单一平台向智能化编队转型。
与日本采购F-35不同,中国在歼-20、歼-35和歼-36之间形成了梯队互补,前者侧重空优控制,后两者则强化了突防和多域作战能力。变循环发动机不仅提高了燃油效率,还支持与无人机群进行实时协作,测试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作战时长延长了30%以上。
歼-36的研发进展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持续投入和严谨的系统工程。那位日本分析人士的批评或许源于日本在五代机项目上的失败经验。在X-2项目终止后,日本投资了6亿美元用于升级工厂,但由于美国技术转让的限制,生产效率低下,未能实现独立升级。
那位日本人士提出的“没有实战能力”观点,在实际数据面前显得缺乏深度。歼-36从首飞到迭代验证,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总实力。三发动机和飞翼布局并非弱点,而是应对高超音速威胁的创新响应。相比日本依赖外部采购的路径,中国完全自主的技术链条确保了持续更新,并通过变循环技术和AI的融合,赋予了第六代战斗机更强的实际作战能力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