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酷游官网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!
柴油发电机组源头制造专注生产研究十年 欧盟标准 双效合一
全国咨询热线:400-801-8834
热门关键词: 康明斯 玉柴
成功案例
联系我们
400-801-8834

手机:18252604415

邮箱:meaopower@163.com

QQ:65605713

地址:泰州市鲍徐扬子东路22号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成功案例

汽车技术路线发布:内燃机“能熬”固态电池“难等”

时间:2025-11-16 17:11:06 作者:酷游官网 点击:1 次

  

汽车技术路线发布:内燃机“能熬”固态电池“难等”

  我们为什么愿意去关注一个看起来专属于业内的,连题目读起来似乎都远离普罗大众的议题?

  其一权威性,从编制背景来看,这是一份“受国家部委委托、2000余位专家联合编制,历时18个月研究的顶层设计文件。

  其二前瞻性,技术路线指明了中国汽车产业未来15年发展路径,把时间维度拓展到了2040年。

  其三实用性,作为一份具有战略高度的行业文件,技术路线为政、产、学、研、用,各界提供决策参考。

  据乘联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5年1-9月,新能源汽车累计渗透率达52.15%,体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。‌‌

  于是,内燃机还能挺多久的猜想一直在行业的上空盘旋。这也一定会影响到用户在当下购车时的抉择。

  路线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预测:到2040年,含内燃机乘用车(HEV、PHEV、REEV)仍将占据乘用车新车销量的三分之一左右。

  第一,因为PHEV(插混)、REEV(增程)是绿牌车,所以在未来15年仍然成为主流选择之一,可以理解。

  可是,HEV(油电混动)是蓝牌车,在行业文件里仍然认可了它的市场生命力。

  路线清晰地认识到,当前,纯电动、插混、增程的技术路线之争,本质上就不是技术层面孰优孰劣的对比,而是不同使用场景下最优解的选择而已。

  而HEV车型虽然在国内市场被定性为“节能汽车”,而非新能源汽车,依然被纳入大盘之内,这更是对中国市场地域辽阔的复杂用车场景的尊重,是基于科学评估做出的多元化预测。

  第二,大家关注的纯燃油汽车,即传统纯内燃机汽车将走向何方?路线给出的预测是,其占比在2030年后将大幅缩减。

  5年之后,导致纯燃油汽车将被市场边缘化的原因,既有严苛的排放标准所致,也有内燃机技术路径的根本转变所致。

  中性预测,国七排放标准将在2027-2030年之间,按特殊的比例分步骤实施。

  因为要达到新的排放标准,车企得花更多的钱用于发动机技术升级、尾气处理系统优化。

  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的人身上。由此导致燃油车的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弱化。

  与之同时,混动专用发动机的最高热效率却在持续提升中,路线%”,相比当前量产发动机约40-42%的热效率能源利用进步明显。

  由此促成混合动力车型的平均燃料消耗量从2030年的4.5L/100km逐步下降至2040年的3.5L/100km,这种持续的能效提升使内燃机在能源转型期保持了竞争力。

  不管市场如何躁动,路线对固态电池的预测显得格外谨慎:2030年“有望进入小批量产业化阶段”,但“能否达到500瓦时/公斤的期待性能,仍需持续观察”;到2035年,才“有望大规模全球推广”。

  固态电池的制造工艺与传统锂离子电池有显著区别,几乎需要重建整个生产链条。

  从电极制备、电解质成型到电池封装,所有的环节都面临工艺不成熟、装备不完善的困境。

  稀有金属的使用、特殊的制造工艺、较低的良品率,都推高了早期产品的价格。只有当规模化效应显现,成本才可能逐步下降。

  事实上,从材料供应到设备制造,从电芯生产到系统集成,固态电池需要构建全新的产业链条。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。

  路线没有盲目乐观地预测固态电池的快速普及,而是基于产业规律给出了务实的时间表。答案是,至少10年!

  所以,对于目前各大电池供应商在液态锂电池领域的迭代投入,我们该保持足够的尊重和理解,因为这是一个正当时的商业行为。

  反之,对于固态电池的过分营销,应保持谨慎的态度,要么是半固态电池的另一种说法,要么还真是“你”买不起的全固态电池。

  当然,对于“智能化”板块,路线一定不会缺失。只是按照如今肉眼可见的发展速度,15年之后,从辅助驾驶到实现全场景无人驾驶,是能想象的结果,所以本文不作为重点分析。

  2030年,高级别无人驾驶迎来规模化的重要节点,城市道路支持L3级,高频场景落地L4级。

  2040年,L4级全面普及,L5级开始步入市场。由此,“开车完全不用管”将成为现实。

  回到本文的初衷,综合上述种种,可以为我们目前选车、购车、用车提供哪些有价值的参考呢?

  当然能买!而且这一时期将是买燃油车的最佳时期,前提是“你喜欢并适合你”。

  或许5年之后回头来看,就是当下,市场为咱们提供了最“便宜”的燃油车价格。

  而在北方地区,以及西部高寒地带,燃油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依然有无法替代的优势。

  刚刚,坦克300柴油版将作为极地科考保障用车登陆南极长城站,就是最好的佐证。

  而且,即便国七排放标准落地,现阶段在售的国六车型也会有一个相当长的合法使用期。大胆预估到2040年都能正常上路。

  如果是纯电汽车,实际续航能力(注意是“实际”)达到400公里+即可,甚至会成为未来的趋势,大电池方案将会被边缘化。

  更重要的是,未来评价一款纯电汽车的好与坏,将更加综合,安全+智能+续航+全生命周期服务才是主流方向。

  当然,如果续航确实慢慢的变成了心结,请选择HEV、PHEV、REEV技术路线中的任何一种。

  它们都能带给你1000公里+以上的续航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它们都还是未来市场的主流之一。

  我们大多数人今天所理解的“智能化”非常大程度局限于智能座舱和智能辅助驾驶。

  大胆预测,5年之内,拿智能座舱和智能辅助驾驶来比较产品高低的营销现象将越来越少。

  因为,届时只要是还留在牌桌上的车企,特别是一线车企,将统一受限于当时的法规,统一受益于当时的科技水准。

  所有推出的量产车在同一价格的范围内的智能化水准都将基本相当,没有谁会比谁高出一大截的提法。

  而未来,关于智能化,车企的竞争焦点将是对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顶配水平的追求。看谁率先真正的完成人、产、供、销、服一体化的智能制造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