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《中国水泵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(2025-2032年)》显示,水泵是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。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,使液体能量增加,主要用来输送液体包括水、油、酸碱液、乳化液、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。水泵作为流体输送的核心设备,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工业生产、城市供水、农业灌溉、能源开发等领域。
近年来,我国水利建设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完成投资规模屡创新高,为水泵行业注入了强劲发展动力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2年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达10893亿元,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;2023年进一步增长至11996亿元;2024年完成投资13529亿元,新开工国家水网重大工程41项,实施水利项目达46967个。进入2025年,我国继续全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,仅上半年就实施各类水利项目3.44万个,其中新开工项目达1.88万个。水利建设的持续推进直接拉动了水泵需求,灌溉供水、防洪排涝、水库建设等工程广泛涵盖各类水泵应用,项目数量与投资规模的增长为水泵行业带来了显著的市场空间。
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为水泵行业带来了显著的增量空间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我国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由2019年的60.6%上升至2024年的67%。随着城镇化水准不断提高,大量人口持续向城市集聚,叠加工业化发展,城市生产生活供水需求大幅度上升,市政供水系统新建、扩容及升级改造项目稳步推进,从而为水泵产品在取水、输配水、增压及二次供水等环节带来了持续的市场需求。
随着我国“双碳”战略深入推动和能源结构加速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转型,新能源发电占比持续提高,对储能需求亦日渐增长。抽水蓄能作为目前技术最成熟、经济性最优、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储能方式,顺势进入发展快车道。2024年我国抽水蓄能新增投产规模775万千瓦;截至2024年年底,累计投产规模超5869万千瓦,约占全球总量的40%,连续九年稳居世界首位。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,水泵是抽水蓄能电站的核心设备之一,从抽水到发电的全流程均依赖高效水泵系统,抽水蓄能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为水泵行业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。
国家能源局发布的《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,进一步为产业发展划定清晰路径:到2025年,我国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将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;到2030年,投产规模预计增至1.2亿千瓦左右。这一系列明确的目标和政策支持,不仅为抽水蓄能产业提供了清晰的发展路径,更将持续拉动对水泵的需求,使其长期受益于抽水蓄能建设的推进。
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水泵生产基地,产品品种类型丰富多样。根据工作原理划分,水泵主要可分为离心泵、容积泵、轴流泵和混流泵等类别。其中,离心泵凭借结构相对比较简单、成本较低、安装操作便捷及维护容易等优势,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水泵类型,覆盖工业供水、建筑排水、农业灌溉等多个领域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“双碳”战略深入推动的背景下,水泵行业正加速向高效节能方向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。当前,国内企业正积极布局高效节能水泵领域,通过水力模型优化、高效电机匹配以及新材料应用等技术方法,持续提升水泵运行能效,降低单位能耗。与此同时,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水泵产品的融合不断加深,智能监控、远程运维、故障预判等功能逐步落地,推动水泵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,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与升级路径。
我国水泵行业整体竞争格局较为分散,2023年CR10仅为15%,远低于全球56%的集中度水平,国内市场尚未形成具有绝对主导地位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。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水泵行业起步较晚,多数企业仍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开展竞争;而高端市场长期被丹麦格兰富、德国威乐、意大利佩德罗等国际巨头占据,相关设备需大量进口,高端产品进口替代仍有可观提升空间。从离心泵的进出口数据可清晰看出产品结构的差异。
近年来我国离心泵出口量总体上升,由2020年的10644.98万台增长至2024年的14304.58万台;2025年1-7月继续上升,达到8457.49万台,较2024年同期的8328.16万台增长1.55%。与此同时,离心泵进口量2020-2024年从始至终维持在每年400万台以上,2025年1-7月降至271.19万台,同比下降7.81%。由于我国离心泵进口以高端产品为主,出口则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导,这也使得两者价格差异显著,突显出我国在离心泵市场供给结构上的不对称性。
2020年至2025年7月,离心泵出口均价虽呈上涨趋势,但始终未突破200元/台,2025年1-7月涨至196.16元/台。与此同时,离心泵进口均价长期在1100元/台-1600元/台区间波动,2025年1-7月升至1559.57元/台,是同期出口均价的7倍以上。这一悬殊价差直观反映出我国在高技术上的含金量、高可靠性的高端离心泵领域仍存在很明显技术和品牌短板。也正因此,加快高端产品技术突破、推动进口替代已成为水泵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必然路径,未来提升空间可观。



